“戎”归师大 不负韶华——他们是不一样的卓越青年
Young people need to be differrent
青春,可以是夜灯下的学海无涯苦作舟,也可以是军营里热情挥洒的汗水。在华东师范大学,有这样一群人,他们选择投笔从戎,踏上参军旅程,用独特的方式诠释卓越青年的优秀品质。他们上高山踏雪地,英姿笔挺无愧一身军装,用行动证明自己的决心和毅力,书写人生华章。对于他们来说,青春就是为梦想义无反顾,是面对风雨坚定地迈出脚步,是在为祖国的奉献中实现人生理想。
让我们一起走近李勇辉、程广成、杨沁怡、范子龙四位卓越青年,聆听他们的军旅乐章。
李勇辉:热血军旅梦
李勇辉入伍前为2016级体育与健康学院本科生,从小便有着入伍参军的梦想。少年的底色是一往无前的热血,于是2017年李勇辉北上前往辽宁沈阳,开始了他的军队生涯。
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警卫连的一名军人,李勇辉的日常训练项目对体能要求极高。“那个项目本身就特别累,每次跑完,你的身体会非常不舒服。”李勇辉回忆起极限体能训练营的四百米障碍赛时说道。长期对身体的极限训练使李勇辉左膝的半月板受到损伤,并且伴有韧带撕裂等训练堆积伤。但最终,日复一日的付出熔铸成大赛完美落幕后的奖章:李勇辉代表单位在比武竞赛中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。“在部队里训练总会有些伤病的,很常见” ,他简单的话语里掺杂着付出的汗水,让信念在土壤里生根发芽。
从20岁到22岁,沈阳六点的晨光和寒冷的空气见证了李勇辉的蜕变。枯燥艰苦的训练并未磨灭他对军队真挚而热烈的情感,李勇辉说道:“有几次军演特别让人震撼,如同电影里面的作战场景,真正意义上圆了我的军旅梦。无论是身体素质还是心理素质都得到了很大锻炼,也有更多时间去思考自己想要什么。”热血浸透时光,对集体的责任感和上进心是李勇辉成长的注脚。退役后,李勇辉将在华师的校园里继续他奔跑在沸腾热血里的极速青春。
李勇辉(右)在训练
程广成:不变的站位
“一生中有了从军的经历,一辈子便有了明确的人生方向——投身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事业中去。”当被问到在部队服役的经历对自己有什么影响,入伍前为2015级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的程广成同学如是答道。从军人到博士,改变的是程广成的身份,不变的是他为强国而奋斗的站位。
受家庭环境的熏陶以及父辈的教导,程广成从小就萌生了到部队里去的想法。2016年,还在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读研的广成毅然入伍,服役于“光荣的临汾旅”,所在连队为“神枪手连”。在服役期间,程广成先后参加抗洪抢险、扫雪除冰等活动,在步枪手集训中获得优异成绩,荣获营优秀个人称号,还作为全旅唯一的义务兵代表在“临汾旅”成立70周年采访中发言。这个时候,做一位合格的士兵,来之能战、战之必胜就是程广成的“站位”。
与此同时,程广成还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,承担了连队的思想教育和宣传工作。服役期间,他主持“连队主题教育小讲堂”,担当起“讲师”角色,用直白、直观的话语为战士们传播和阐释党的精神,被评为“优秀小讲员”。此外,他还是连队的新闻骨干,所写稿件多次被东部战区、陆军政工网、旅政工网录用,连续两年被评为“优秀新闻报道员”。坚定信仰、永远跟党走,亦是他的“站位”。
退役之后,程广成同学积极参加国防教育、征兵宣传等工作。还在2022年上海疫情爆发之时主动报名,成为了校园防疫抗疫志愿者一员,展现军人本色。在科研方面,程广成于2020年底保送河口海岸科学研究院攻读博士,选择国家战略需求领域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,为海洋兴国,科技强国的梦想而努力。退役不褪色、时刻为国家,是程广成不变的站位,也是程广成永恒的人生底色!
程广成在练习狙击
杨沁怡:不抛弃不放弃
古丝绸路上的重要驿站阜康,是一个位于新疆的县城。每日晨光熹微的时候,这里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就已经在训练了。
四月的阜康气候凉爽,但此时的西藏阿里却仍在飞雪。杨沁怡在阜康经历过酷暑又往南,在西藏的高原迎来严冬。她是2018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本科的参军学生,在西藏和新疆度过了两年的服役时间。导弹射手、炮兵、话务员、文艺轻骑队成员,杨沁怡在部队里担任众多职务,但在参军旅途的起点,她也曾遇到过挫折。
射手和炮兵需要良好的体能基础,而话务员则要求严格熟记电话号码,并且达到听音识人的程度,才能在第一时间快速传递相关信息指令。对此,杨沁怡回忆说:“新兵时,我最困难的一项体能训练是曲臂悬垂。”她最初无法完成这个科目,但在日复一日的加练之下,她不断突破自我的极限,使臂力和耐力都达到了优秀的分数。
“参军是因为最初对军营的好奇和向往吧。”杨沁怡这样说道。怀揣着期待,她开启了难忘的军旅生活,但真正使她坚持下来的是集体荣誉感。对她而言,“融入进这个集体中,感觉到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、有意义的”。2020年,中印边境发生冲突,杨沁怡所在的部队接到任务登上高原,使命感和责任感深深烙印在她的心里,她认为:“身为战士,和平时期抓好练兵备战,紧急时刻,牢记祖国领土一寸不能丢。”
从新疆到西藏的两年半时间里,“不抛弃不放弃”是杨沁怡在部队中切身体会到的信念,坚持永远是军人最珍贵的品质之一。退役后的杨沁怡在生活上保持了军人的品格,仍然会积极参加一些志愿服务或者实践活动,她将带着军人的信念书写新的人生篇章。
杨沁怡在训练
范子龙:基石虽小亦光荣
怀着对部队生活的向往和一腔热血,2017级设计学院的本科生范子龙同学在家人的支持下,毅然走上了应征入伍的道路。范子龙说:“本以为自己的部队生活会是轰轰烈烈,但实际上却是无比平淡的。”作为话务员,范子龙大部分时间是在办公室内度过。早晨傍晚进行体能训练,白天大部分时间在房间进行专业技能训练,背号码和勤务用语,还要二十四小时轮流值班,必须确保总机畅通,随时迅速进行电话接转。这些枯燥无趣的工作就是她部队生活的日常。
但是,平淡的生活并没有消磨掉范子龙保家卫国的热情,她在自己的岗位上投入了百分之百的爱。不管是在新兵集训时刻苦的训练,还是在办公室接转电话和收发传真,又或者是在疫情期间参与军营战疫广播的录制,范子龙同学都投入百分百的热情,也收获了属于自己独特的军营记忆。她坦言:“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成为那飘扬的红色旗帜上的一点,大多数人是旗帜下的基石,支撑着旗杆。而不管是旗帜还是基石,都值得我们认真对待。”
从部队退役后,范子龙也逐渐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,她计划继续攻读研究生,未来成为一名优秀的美术教师。基石虽小亦光荣,相信范子龙同学会开启新的辉煌,而部队的经历也将始终伴随着她、激励着她。
图为范子龙
燃烧青春岁月,守卫崇高梦想。响应祖国的号召,他们走上了参军入伍的无悔道路,在绿色军营中磨练本领,保家卫国,展现了青年一代的责任与担当,用满腔的热血谱写了青春的赞歌。离开军营,留下的是光荣的回忆;脱下军装,脱不了军人的情怀。在未来的新征途中,他们必将以军人的本色赢得更多的人生精彩。
《丽娃学子》
投
稿
方
式
《丽娃学子》投稿邮箱:
lwxz@admin.ecnu.edu.cn
请在投稿邮件主题中注明“《丽娃学子》投稿”,文件名统一命名为:“投稿栏目名称+姓名+作品名称”,并提供作者简介、地址、联系方式。
更多阅读
向劳动者致敬,为劳动者点赞!
华东师大三位校友荣获“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”!
人间四月天 读书好时节!华东师大推荐书单来啦
丽娃学子 | 李思琪:步履不停,在联合国拥抱人生的无限可能
祝贺!我校校友姚培泰老师获评福建省先进工作者